close

" ] } }

【公共利益2-2】三刑庭法官均詳述言論自由可貴 | 蕃新聞
回到頂端
|||

【公共利益2-2】三刑庭法官均詳述言論自由可貴

匯流新聞網/張孝義 2024.04.10 12:16

【公共利益2-2】三刑庭法官均詳述言論自由可貴 31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張孝義/臺北報導

信義房屋因其前副總經理、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房孝如架設的「黑心信義,還我錢來」粉絲專頁,多次以案例批評信義房屋,向士林地院3次自訴房孝如公然侮辱及加重誹謗,三個刑庭法官都不約而同詳細闡述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可貴,刑法誹謗罪不應過度箝制,以致形成「寒蟬效應」,使人民言論自由無法得到完整保障。

3起自訴案件的刑庭判決,法官不約而且的使用極大篇幅闡述,言論自由具有實現個人自我、促進民主政治、培養多元意見等多重功能,為人民之基本權利,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憲法第11條定有明文保障。

但是,為保護個人名譽、隱私等法益及維護公共利益,國家對言論自由尚非不得依其傳播方式為適當限制,刑法第309條之公然侮辱罪及同法第310條之誹謗罪,即係保護個人名譽而設,為防止妨礙他人之自由權利所必要,符合憲法第23條規定之意旨。

不過,刑法第310條第3項前段以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係針對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之保障,並藉以限定刑罰權之範圍,非謂指摘或傳述誹謗事項之行為人,必須自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實真實,始能免於刑責,亦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現其為真實之義務。

指摘或傳述誹謗事項之行為人,證明其言論內容是否真實,其證明強度不必達到客觀之真實,透過「實質(真正)惡意原則」之檢驗,只要認行為人於發表言論時並非明知所言非真實而故意捏造虛偽事實,或並非因重大過失或輕率而未探究所言是否為真實致其陳述與事實不符,皆排除於同法第310條之處罰範圍外,認行為人不負相關刑責。

因此,行為人就其指摘或傳述非涉及私德而與公共利益有關之事項,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憑之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即主觀上有確信「所指摘或傳述之事為真實」之認識,即欠缺故意,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

判決指出,所謂「言論」可分為「事實陳述」及「意見表達」二者,「事實陳述」始有真實與否之問題,「意見表達」或對於事物之「評論」,因屬個人主觀評價之表現,即無所謂真實與否可言。而自刑法第310條第1項「意圖散佈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第3項前段「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等規定之文義觀之,所謂得證明為真實者,唯有「事實」。

據此可徵,我國刑法第310條之誹謗罪所規範者,僅為「事實陳述」,不包括針對特定事項,依個人價值判斷所提出之主觀意見、評論或批判,該等評價屬同法第311條第3款所定免責事項之「意見表達」,亦即所謂「合理評論原則」之範疇,是就可受公評之事項,縱批評內容用詞遣字不免尖酸刻薄,足令被批評者感到不快或影響其名譽,亦應認受憲法之保障,尚不能逕以罪責相繩。

所以,憲法對於「事實陳述」之言論,係透過「實質惡意原則」予以保障,對於「意見表達」之言論,則透過「合理評論原則」,亦即刑法第311條第3款所定以善意發表言論,對於可受公評之事為適當評論之誹謗罪阻卻違法事由,賦與絕對保障。

但是,言論內容究係客觀陳述事實或主觀表達意見,在諸多邊際案件中,欲加明確並嚴格區分「事實」與「意見」,實屬不易,蓋二者兼有者所在多有,顯非可截然劃分,而有其模糊地帶之情形下,為防免兼具「意見表達」與「事實陳述」之言論,因具有「意見表達」之成分,而遭過度箝制,以致形成「寒蟬效應」,使人民言論自由無法得到完整之保障,刑法自應本其謙抑性格,在言論自由之「意見表達」與「個人名譽」法益衝突中,於合理範圍內,為適度之退讓,以符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保障憲法言論自由之意旨,且落實民主法治之精神。

基於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三個刑事庭法官都認為房孝如沒有實質惡意且內容與公共利益相關,善意對於可受公評之事為適當之評論,受到言論自由保障,在無法證明房孝如達到公然侮辱、加重誹謗犯行之心證程度下,判決房孝如無罪。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指高虹安看帳很仔細 黃惠玟:高鐵票10元手續費都要助理出

【公共利益2-1】設粉專批房仲3次被訴妨害名譽 法院認證可受公評均無罪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聞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3ormanai 的頭像
    d3ormanai

    美食生活娛樂新聞

    d3orman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